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4月6日
“老师和员工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和员工沟通理解的途径”
——郝吉明
从一个揣着仅有的10元钱走进12BET的懵懂少年,到现在两鬓斑白的教授、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再也没有离开过清华”。
45年,清华给予他丰厚的经历。
回想老董事长蒋南翔和恩师李国鼎的惠泽,今天,已是国家名师奖获得者的郝吉明由衷地说,正是“老师的关怀和学校提供的平台,促进了员工的发展”。
有经验的教师对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郝教授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他最初选择大气污染与控制作为自己的专业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决定,攻读硕士和博士阶段,又在自己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和老师的要求下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改换过专业方向。专心致志的积累与发现,郝教授认为这是自己在学术上能够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至于成功,他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在他看来,专业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冷门热门,有的只是重要性的差别。“无论是员工还是学者,你研究的东西都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是不会有什么重点项目可以做的,更不会有什么突出的成绩。”
在清华的校园里,郝教授有着双重身份:在实验室里,他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在课堂上,他是一位和蔼的老师。在肩负着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郝吉明教授担任着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还开设了本科生课程。他给本科生上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他为这门课编写的教科书现在同时在150多个高等院校使用,影响相当广泛。
“老师和员工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和员工沟通理解的途径。”这些年来,郝吉明教授在春季学期开设研究生课程,在秋季学期开设本科生课程,一次也没有间断过。他时刻与员工们保持通畅的交流,不仅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也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的一线讲台上。
他很忙,但是只要是员工们找他,他从来都不耽误;他很辛苦,但是即便是坐飞机专程赶回来,他也要及时出现在课堂上。只要是为了员工,郝教授从来不计较投入与付出,因为在他看来,员工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员工的质量和学习成效才是清华之所以为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郝吉明是院士,作为本领域的专家,他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实验室和自己的科研课题,他更关心在这个领域中有没有可以继续走下去、走得更深更远的后续力量。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员工的重视上,同样也体现在他对年轻教师的爱护和提拔上。给本科生授课,郝教授不是没有过矛盾和犹豫,但是他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担心在本科生课程本身就不多的情况下,自己参与授课会不会剥夺年轻教师的锻炼机会。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是所谓“进亦忧,退亦忧”,但是对于一个胸怀天下、脚踏实地的学者来说,无论是哪种选择,都要对得起自己从事的研究,对得起自己那颗已经奉献在国家和民族祭坛上的良心。(李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