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评分细则》)。在6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聚焦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湖库确定了50个考核水体,分区分类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2022—2024年在长江流域17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确定考核基数,2025年开展第一次考核。
生态环境部将积极稳妥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推动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引导地方履行水生态保护责任,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为什么要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水生态考核又有哪些特点?记者日前专访了12BET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保护修复专家彭剑峰教授。
诊断病根:水生态考核开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彭剑峰告诉记者,“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不仅是世界重要的生态宝库,也是中国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但是近几十年长江水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长江流域指示性鱼类中白鲟、白鱀豚基本灭绝,长江鲟、胭脂鱼等濒临灭绝,亟需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导致长江独特性水生态系统破坏的重要原因。彭剑峰指出,要去掉长江的“病根”,就要想办法保护恢复长江水生态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国家为此开展了长江大保护行动,取得一定成效。近几年,长江干流水质整体稳定在Ⅱ类;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仍然缓慢,尤其表现在重要的指示性物种,如中华鲟、江豚等种群数量未得到有效恢复,需要继续进一步提升长江水生态保护修复效率。”彭剑峰指出,水生态评价就成为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抓手。
为长江把脉诊病首先要有一套“治疗方案”,而长江水生态考核就是专门为长江量身打造的“诊疗方案”。
彭剑峰表示,与发达国家采取以水生态状况为约束的评价管理模式不同的是,我国水生态考核正处于从水质、水资源评价到水生态综合评价过渡的阶段。“水生态监测评价考核国内外可借鉴经验较少。”
“在此基础上,我国希望在整个长江流域建立起一套适合整个流域的水生态评价考核方法。用这种标准来考核地方政府,从而推动地方政府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尤其是遏制一些指示性生物退化的趋势。”彭剑峰说。
摸石头过河:试点水生态考核
长江的“体检标准”不仅需要“量体裁衣”,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构建出一个最有中国特色的,又能体现出国际前沿的一种先进的评价考核指标方法。”彭剑峰说,“在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领导下,12BET积极支持,与生态环境部专班单位一起,开展了水生态考核相关工作。”
2022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考核试点工作方案,明确2022—2024年开展考核试点,同步印发监测方案,首次开展了长江全流域水生态监测考核试点工作。
2023—2024年,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根据年度监测数据,开展评估试算,逐渐调整优化,改善方法。
2025年,在长江流域将正式进行水生态考核。
“将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社会关注度高的水体定为考核对象,共50个。”彭剑峰介绍说,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3个等级。
长江水生态考核机制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容易,专家组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摸索。彭剑峰感慨说:“如何对地方政府提出要求,推动地方政府进行水生态恢复,实际上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指标的筛选必须体现出针对性、科学性、引导性和可行性。”
针对性就是要加强指标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主要聚焦在当地人类不适当、不恰当的活动引起的问题,针对的是某个地方的特点。
科学性是指在指标筛选上能够得到学术上的广泛认同,并且能够精准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引导性是指通过构建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引导政府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可行性则是指不过度追求指标的先进性与综合性,而是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实际监测能力,确保指标的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确保水生态评价考核方法能够尽快落实实施。
破解四大挑战:个性化指标贴合实际
水生态考核机制构建伊始,专家们就面临着四大挑战。
彭剑峰表示:“一是目标不统一,多头治水,服务各自目标,缺乏针对性。二是生态数据破碎化,底数不清,缺乏科学性。三是缺乏针对地方特点、国家定位、水生态功能定位的引导,缺乏引导性。四是缺乏满足监测、评价、考核要求的可行性。”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组们设计了相对应的考核机制。比如,在长江流域建立统一水生态监测、评价考核规则;统一对长江流域17个省份地方政府开展考核;以水生态健康为核心,统筹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与水生境改善等指标,实现多部门统筹。水生态考核的实施有望从根本上改善长江水生态持续退化情况,统一治理目标,形成新型的治水模式。
“统一的指标体系绝对不意味着‘一刀切’。”彭剑峰指出,“我们在制定考核指标时也充分考虑了指标个性化。”他举例说,比如目前初步筛选出的14个指标,分为必选指标与可选指标;在具体应用时,也会根据每个考核水体的生态退化,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针对性考核。“指标体系在整个流域层面是统一的,但每个水体又体现了一定的独特性与个性化。”
彭剑峰告诉记者,在指标体系的筛选上也考虑了4个方面: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结合重点工作、结合部委工作。
远近结合是指指标的近期目标要简明扼要,便于操作,远期目标是希望衔接美丽中国建设这种远景目标,并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逐步完善。
点面结合是指结合长江流域源头与上中下游的生态情况,首先聚焦在一些区域的突出生态问题,或者特殊性的地方,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逐渐往面上推广。
与重点工作结合是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重点的战略需求。比如,与目前正在进行的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十年禁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相结合。
与部委工作结合就是指标能够充分体现各部委的作用,实现多部门相结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此,专家组还将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持续优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确保考核结果能真正体现长江源区、上中下游及河口区保护和修复成效,使之与人民群众客观感受保持一致。”彭剑峰表示,同时还要提升全社会的积极性,发挥第三方监督管理作用。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文雯